文言文中虚词的数目比较多,记起来很不简单,慢慢积累更不知道哪些是重点,考前突破便难上加难。其实,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题,方法永远要比困难多得多,怎样学好,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方法学了。下面是以字母Y开头的虚词汇总,希望能够帮助到你。
焉
1 .语气助词。常用在句末,一般可不译出。于是余有叹焉。 (《游衰禅山记》 )
有时用于反洁语气,可译为“呢”。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,则牛羊何择焉?(《齐桓普丈之事》 )
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,有词尾的作用。相当于“然”。
硅硅焉,余固笑而不信也。 (《石钟山记》)
2 .代词。(1 )表他称。他,他们;它,它们。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。 (《捕蛇者说》)
( 2 )表疑问。哪里,什么,怎么。
且焉置土石?(《 愚公移山》)
3 .兼词。于之,于此。
永之人争奔走焉。 (《捕蛇者说》 )
青麻头伏焉。(《 促织》 )
也
语气助词,常用在句末,表示各种语气。
l )表示判断语气。
今所谓慧空禅院者,褒之庐家也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2 )表示肯定语气。
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者也。(《 谏太宗十思疏》)
( 3 )表示疑问语气。
公子畏死邪?何泣也?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
4 )表示感叹语气。
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!(《 邹忌讽齐王纳谏》 )
“也”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,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。
( 5 )用在句中,表示停顿,以舒缓语气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(《师说》)
以
1 .介词。(1 )表动作、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、方法及其他。可译为“用、拿、凭、依据、按照、用(凭). … 身份”等。
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(《 廉颇蔺相知列传》)
是时以大中承抚吴者为魏之私人。(《五人墓碑记》 )
( 2 )起提宾作用,“把,,。
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( 3 )表示动作、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“因”“由于,,。
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(《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)
( 4 )引进动作、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,用法同“于”,可译为“在”“从”。
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自京师乘风雪… … 至于泰安。(《 登泰山记》)
( 5 )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“与”,可译为“和”“跟”;有时可译为“率领”。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以楚和。
2 .连词。用法和“而”有较多的相同点,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。
(1 )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,常用来连接动词、形容词(包括以动词、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),可译为“而”“又”“而且”“并且”等,或省去。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( 2 )表示承接关系,“以峭仓的动作、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、行为的手段或方式,可译为“而气或省去。余与四人拥火以人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 )
(3 )表示目的关系,“以”后的动作、行为,往往是前一动作、行为的目的或结果,可译为“而”“来”“用来”“以致”等。
作《 师说》 以贻之。(《 师说》)
( 4 )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“因为”。
诸侯以公子贤,多客,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。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
( 5 )表示修饰关系,连接状语和中心语,可译为“而,' ,或省去。
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[《归去来兮辞》(并序)]
3 .副词。通“已”,已经。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 (《陈涉世家》 )
4 .复音虚词“以是”“是以”,相当于“因此”,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。 (《送东阳马生序》 )
已
1 .副词。(l )表动作、行为、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,相当于“已经”。夭下已定,始皇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 (《过秦论》)
。
(2)表程度很高或过分,常放在形容词之前,相当于“太”。
2 .连词。“已"同“以",和“来,, “后”“东”“西”“上”“下”等结合,表示对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定。
自董卓已来,豪杰并起,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。(《隆中对》)
3 .助词。“已”放在句末表示动作、行为的既成状态,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,相当于“了”;有时“也州已”连用,加强语气;有时也表感叹,相当于“啊”。
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。(《齐担晋文之事》 )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;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(《 烛之武退秦师》)
矣厂
语气助词。
(l )用于陈述句尾,助肯定语气。有的可译为“了”,有的可不译;助已然语气,说明事情已实现,可译为“了”;助将然语气,说明事情将要实现,可译为“了”。
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。(( (赤壁之战》 )庭有批把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。(( (项脊杆志》 )
事急而不断,祸至无日矣!(《赤壁之战》)
(2 )用于感叹句,助感慨、讥刺、赞颂语气。可译为“了”“啊”。
甚矣,汝之不惠!(《愚公移山》 )
(3 )用于祈使句,助请求、劝勉、禁止语气。可译为“吧”。
公子勉之矣!老臣不能从。(( (信陵君窃符救赵》 )
( 4 )用于疑问句句末,助疑问语气。年几何矣?(《 触龙说赵太后》 )
因
1 .介词。介绍动作、行为发生的依据、方式,可分别译为“依靠”“凭借”“依照”“趁着”“经过”“通过”。
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(《隆中对》)
2 .连词。(1 )表示顺接上文,可译为“于是”“便, 相如因持璧却立。(《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(2 )表因果。相当于“因为”“由于”。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。 (《谏大宗十忍疏》)
于
1 . “于”是介词,总是跟名词、代词或短语结合,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、形容词,表示多种组合关系。
( 1 )引进动作的时间、处所、范围、对象、方面· 原因等,视情况可译为“在”“在… … 方面”“在… … 中”“向”“到”“白”“从”“跟”“同”“对”“对于”“给”“由于”等。
得复见将军于此。(《鸿门宴》 )于,在。明于治乱。
( 2 )放在形容词之后,表示比较,一般可译为“比”,有时可译为“胜过”。良日:“长于臣。”(《鸿门宴》)
2 .复音虚词“于是”,与现代汉语的“于是”不完全相同。
1 )放在句子开头,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,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。现代汉语也这样用。
于是秦王不译,为一击击。(《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2 )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,“于是”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。可根据“于”的不同用法,分别相当于“在这”“从这”等。
于是六国之士,有宁越· ,一之属为之谋。(《 过秦论》 )于是,在这时。
编辑者:深圳家教网(www.szqhjj.cn)